30753 医药寒冬下,Big pharma开启捡漏模式
服务热线:400-858-9000 咨询/投诉热线:18658148790
国内专业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
医药寒冬下,Big pharma开启捡漏模式
氨基观察 ·

氨基君

2022/02/11
在创新药的研发中,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常言道,形势比人强。不少Biotech不得已放弃成为Big pharma的幻想,选择抱紧Big pharma大腿过冬。凛冽寒冬下,Biotech的议价能力快速下降,大药企的话语权则快速提升。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氨基财经”(ID:anjicaijing),作者: 氨基君,投融界经授权发布。

大药企逆势抄底Biotech的时代正在到来。

2月8日,石药集团发布公告,完成收购广州铭康生物母公司珠海至凡100%权益,石药将向铭康生物注资1.54亿元。

铭康生物卖身,老牌药企石药接手,自然是各取所需。这还只是开始。

过去的2021年,整个生物制药行业如坠冰窟,破发更是成了港股18A公司的常态。根据Choice数据,2021年上市的20只生物科技B新股中,便有15只首日破发,破发率达75%。

冰冷的情绪由二级市场传导至一级市场,不少人预测,生物医药的融资窗口正在关闭。而这对于众多Biotech而言,堪称致命打击。

在创新药的研发中,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常言道,形势比人强。不少Biotech不得已放弃成为Big pharma的幻想,选择抱紧Big pharma大腿过冬。

凛冽寒冬下,Biotech的议价能力快速下降,大药企的话语权则快速提升。

接下来,我们应该会看到越来越大药企行动起来,与Biotech合作或者直接收购Biotech。

/ 01 /

本土Big pharma并购Biotech风起

习惯了单打独斗的国内药企开始寻求抱团合作,以应对生物制药的寒冬。

去年以来,本土Big pharma开始改变作战风格,选择牵手本土创新药企。如恒瑞与璎黎药业、万春药业携手,石药牵手康宁杰瑞。在生物制药的寒冬之下,这些手中有粮的本土大药企开始捡漏本土Biotech。

就在2月8日,本土Big pharma与Biotech完成了又一次牵手。石药集团发布公告完成收购广州铭康生物母公司珠海至凡100%权益,根据协议,石药集团将凡向铭康生物注资逾1.54亿元。

珠海至凡拥有铭康生物51%的权益,算下来,石药集团收购铭康生物的整体估值为3.02亿元。

铭康生物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从事生物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Biotech;石药集团则是典型的Big pharma,拥有恩必普、恩存等多个重磅产品。

医药寒冬下,Big pharma开启捡漏模式

石药集团收购铭康生物并不难理解。对石药而言,铭康生物的核心管线与石药集团的产品布局完美契合。

铭康生物的核心产品是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特异性溶栓药铭复乐,已于2015年在国内上市,用于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的治疗,其针对脑梗死溶栓的适应症也处于Ⅲ期临床试验中。

脑卒中是国内致死第一大病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比在70%左右,在发病6小时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等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国内溶栓药物市场销售以一二代产品为主,第三代产品则有较大的替代空间。

石药集团的重磅大单品恩必普,也是用于治疗脑卒中的药物。这一产品是石药集团收购而来,2020年销售额达65亿元,为集团贡献三分之一的收入。

但2022年恩必普即将面临专利悬崖的到来,石药集团亟需新产品,来弥补未来恩必普销量下滑所带来的空缺,铭复乐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

对铭康生物而言,卖身或许是其在寒冬下的最好选择。

虽然铭康生物没有披露具体数据,但根据金羊网此前报道,铭复乐上市后卖得并不算太好,获批上市的铭复乐在真正进入市场后,面临招投标、进医院、推广难等一系列问题。想必在如今生物制药寒冬下,铭康生物日子只会更难过。

而背靠石药集团,则会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资金方面,根据2021年中报显示,石药账上的现金达80亿元;产品销售方面,通过恩必普搭建的心血管药物销售渠道,石药能够帮助铭复乐快速放量。

一个需要新产品,一个需要钱,二者一拍即合。

事实上,近期国内本土药企合作的案例越来越多。就在2月5日,新兴医疗科技公司“健适医疗”宣布,完成对杰成医疗的收购,后者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TAVR)是国内最早获准上市的产品。

困于管理层与投资人之间的经营理念纷争,杰成医疗的发展一度受阻。而这次并购或许将带给杰成医疗新的生机。

/ 02 /

大药企的捡漏时刻

过去几年,由于政策的加持、资本的助力、疫情的催化,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之下,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迎来了最辉煌的几年,短短几年间,中国医药产业诞生了上千家Biotech。

然而好景不长,去年以来,集采压力叠加创新药内卷,生物制药行情迅速冷却,上市破发成为了常态,一旦二级市场的悲观情绪传导至一级市场,可能导致生物制药融资窗口。

倘若生物制药融资窗口关闭,目前还未实现盈利的药企将承受巨大的压力,烧完钱后只能选择放缓发展速度或被迫出售权益。

这并非危言耸听 。一众Biotech中资金捉襟见肘者不在少数。这也就意味着,没有资本输血,能活下来的Biotech并不多。

具体来看,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以现金储备/年内经营性现金流比例来看,14家18A公司的账上现金,撑不过两年;如果把期限延长至3年,这个数字会增加至19家,占整体18A公司的比例接近40%。

对于大部分Biotech来说,活下去成了如今的第一要务。而它们可以选择路并不多,要么专注提升创新药研发能力,努力成为Bio pharma,要么被大药企并购重组成为综合型药企的一部分,否则很可能消失在寒冬中。

一旦失去资本助力,没有造血能力的Biotech要成为Bio pharma,难于登天。这种情况下,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抱本土Big Pharma的大腿。

而随着生物制药行情震荡,目前大部分Biotech估值处于较低水平,正是Big Pharma下场捡漏的好时机。

石药集团之外,截至2021年上半年,恒瑞医药、信达生物、中国生物制药账上分别躺着125.09亿元、111.64亿元、80.28亿元。不缺钱的Big pharma也需要通过Biotech来获得有潜力的药物,快速扩充管线,以此向外界展示自己强大的创新能力、丰厚的管线储备,以及更多的重磅药物。

账上现金充沛,让它们足以买下很多管线,并购不少Biotech。已经有不少药企正在这样做,2021年7月14日,信达生物便宣布引进亚盛医药的三款BCR-ABL抑制剂;8月23日,康宁杰瑞和石药集团达成Her2双抗KN026的合作协议。

Big pharma与Biotech的纵横联合才刚刚拉开序幕。

/ 03 /

海外大药企崛起的故事,

将在中国上演

事实上,药企之前的纵横联合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并购是大药企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回看美国大药企的诞生史,就是一部合并与收购史。

药企们利用并购迅速拓宽自己产品管线,获取新药的操作比比皆是。典型如罗氏通过收购基因泰克,获得了肿瘤领域的“三驾马车”。还有免疫治疗药物宠儿K药、O药都是由Bio tech研发,Big pharma在并购过程中获得的。

而国内却与之相反,此前国本土Big pharma与Bio tech的合作寥寥无几,为数不多的合作也基本都发生在本土Bio tech与国外Big pharma之间。

这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国内真正的创新药不多,大多数的创新药都是fast follow,这样的创新你能做他也能做,买方不会出高价,合作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Biotech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个百济、信达。加上资本的热烈追捧,使得Biotech才是过去几年市场眼中的宠儿,话语权掌握在Biotech手中。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2021年以来,风向迅速转变,Biotech的议价能力快速下降,大药企的话语权则快速提升。对于不少Biotech来说,摆在眼前的问题不是能否成为Big Pharma,而是如何活下去。

众多的Biotech中,注定只有极少数能破茧成蝶。有市场人士曾预测,Biotech通向Big Pharma的机会窗口已经关闭,未来中国的Big Pharma也不会超过10家。

时移势易,梦醒时分,如今的情况已经由不得大多数Biotech继续心高气傲了。以美国的生物医药发展路径来看,未来并购重组、升级转型将会是众多Biotech的无奈之举。

与此同时,对于市场而言这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药企仍然会受到资本青睐,但那些只会讲故事、伪创新的创新药企,将消失不见。而那些抓住机会的Big Pharma,也将借由并购之路,更进一步。

让我们看下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医药 Big pharma 美国
评论
还可输入300个字
400-858-9000
免费服务热线
kefu@trjcn.com
邮箱
09:00--20:00
服务时间
18658148790
投诉电话
投融界App下载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浙江投融界科技有限公司(www.trjcn.com) 版权所有 | ICP经营许可证:浙B2-20190547 | 浙ICP备10204252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0759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西溪路698号15号楼509室
浙江投融界科技有限公司trjcn.com版权所有 | 用户协议 | 隐私条款 | 用户权限
应用版本:V2.7.8 | 更新日期:2022-01-21
 安全联盟
在线客服
手机APP
微信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