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是每年3·15都备受关注的问题。
就在上一个315的出圈事件“土坑酸菜”过去两年后,今年3·15,终于迎来了新一轮热搜话题的主角——“淀粉肠”,这次事件的讨论度源自于央广网的一篇报道——《火爆全网的淀粉肠成本只有五六毛,配料表第一位居然是肉!》。新闻一出,就频频登上社媒平台头版头条。
淀粉肠在各平台登上的热搜话题
这则报道让淀粉肠深陷舆论风波之中。而淀粉肠本肠,从始至终都未出现在315晚会上。
“淀粉”肠,配料表第一位竟是“肉”!
报道中说了些什么呢?
为了调查淀粉肠这一年轻人喜爱的街头小吃,央广网记者购买了目前市场上销售量较高的五种品牌淀粉肠,综合观察配料表发现,淀粉肠的配料表差别不大,基本上都是由肉、水、淀粉、白砂糖、味精、香辛料等调味料以及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诱惑红等添加剂共计十五六种成分组成。
河南一淀粉肠生产厂家的工作人员透露,淀粉肠里肉的含量不多,“都是用的鸡肉和鸡骨泥,用鸭肉更便宜,大部分都是淀粉”。
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出售鸡骨泥的多是经营宠物食品的商家,商家表示,“骨泥不建议人吃,烧烤也不行。”从价格来看,鸡骨泥的售价远远低于鸡肉,基本在3-5元/斤。一些低价饺子和低价肉丸也曾被曝光过使用鸡脖泥、鸡架泥等。
该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淀粉肠的出厂价为80元/箱,每箱120根共24斤,拿货数量多的话有赠送,折算下来基本五六毛钱一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曾表示,使用鸡脖泥、鸡架泥代替原有肉类使用的行为,本质是掺假和以次充好,其中的营养物质也无法被人体吸收。
央广网原报道
这则报道一出,社交媒体立刻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表示,“我都吃淀粉肠了,都不要求有肉了,还能塌房???”“天塌了,淀粉肠都不能吃了,还能相信谁。”
淀粉肠行业瞬间面临巨大危机,一些曾经人头攒动的炸肠小摊变得无人问津。
“原先卖得好时,我一天烤过五六百根,现在下班档口,一小时也才两个人买。”北京房山区摆摊卖淀粉肠的李女士无奈道,自己准备歇业几天,等风头过了再出摊看看。
河南的淀粉肠经销商陈先生表示:“这两天很多客户打电话来退货,订单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据陈先生说,这些退货的人里面主要是摊主比较多,他们比较担心食品安全问题。“我们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先把厂家的检测报告发给对方,让他们做个权衡。”至于存货,会根据情况调节生产后续的订单,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压力。
虽然很多消费者尚未明白什么是骨泥,但是看到专家说“人不能吃骨泥”,就立刻收回了想要买淀粉肠的手。一时间行业情形大变,很多厂家纷纷自证清白,用厂商直播或者让摊贩出具证明材料的方式表明自家的淀粉肠没有使用骨泥,让各位消费者放心食用。此情此景让一些网友也产生了同情,认为不能凭借一则报道一杆子打死所有淀粉肠品牌,要给街头小贩留一条生路。
淀粉肠风评被害,“骨泥”是元凶?
淀粉肠可能是第一个没上315晚会,却在315期间收获了最高讨论热度的食品。同时也让“骨泥”这个词,从食品行业进入到大众视野中。
资料显示,鸡骨泥,学名叫“机械分离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40463-2021》中曾对其做出明确定义:禽畜类的带肉骨骼,通过机械分离工艺,生产出的肉糜类产品。简单来说就是把鸡、鸭、猪剃掉肉后的边角料,重新送回机器里压出来的“泥”。
很多消费者确实是在得知骨泥的制作过程后,才对淀粉肠“下头”的。那么淀粉肠行业就没有个生产标准吗?用骨泥这个事,有没有人管管?
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对此做出了相应的专业解析:“淀粉肠”就是为了规避“火腿肠”的标准而出现的产品名称,它可以看作是火腿肠的一种低价格、低营养的替代品。它不叫“火腿肠”,也就不需要执行火腿肠的标准。
就成分而言,鸡骨泥中并没有什么“有毒有害”成分,人可以吃。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说,“鸡骨泥/鸡肉糜”用于淀粉肠中并不违规。
现实中的“商品鸡骨泥”是否可以做食品,还需要考虑其加工过程是否满足食品标准。同样是加工出“骨泥”,如果加工过程达不到“食品级规范”,而只是执行“饲料标准”,那么得到的产品就只能作为饲料。央广网记者遇到的情况,有可能是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利润,采用了不合格的原料或者不当的生产工艺,导致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这并不是鸡骨泥本身的问题,它本就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原料。
现在我国肉类供应充足,部分消费者购买淀粉肠,主要是因为它比肉肠价格便宜,以及不一样的口感。按市场消费需求来看,有需要肉肠的人,也有需要淀粉肠的人。不同价格段也对应着不同的原料搭配比例。
投融界研究院认为,淀粉肠得以长期存在,说明始终有市场需求,它未来也会长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既然作为一款大众食品在市场上售卖,就要符合食品生产标准,标明配料成分。那些为了短期牟利添加毒料废料的厂商,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此次淀粉肠“骨泥”风波也暴露出行业标准亟待规范的问题。全国肉禽蛋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振宇表示,火腿肠是有国家生产标准的,但是过去没有制定过“淀粉肠”国标。此次媒体报道引发社会热议,委员会也再次开会研究要不要制定“淀粉肠”国家标准,有结论后会向公众发布。
作为消费者,自然是希望在购买“淀粉肠”这类街头小吃的时候,可以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是淀粉肠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希望在这次淀粉肠事件风波过后,市场能真的做出筛选,淘汰一批黑心厂商生产的淀粉肠,同时也让那些符合食品生产标准的淀粉肠再次回归街头。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源头上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食品原料的质量和生产工艺的合规性,从而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参考资料
⑴《淀粉肠“塌房”引关注,需尽快为行业定规立矩》
⑵《淀粉肠塌房,谁之过?》
⑶《淀粉肠成了315食品危机中的障眼法吗?》
⑷《“骨泥”风波下销售遇冷,淀粉肠还会“受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