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一种名为“撕拉片”的老式摄影方式突然在年轻人中爆火。古力娜扎、鞠婧祎、虞书欣、张凌赫等明星纷纷晒出用撕拉片拍摄的“人生照片”,瞬间点燃了社交媒体的热情。
在小红书上,“撕拉片”相关笔记浏览量超7.9亿,抖音话题播放量更是突破15亿次。这股风潮迅速从线上蔓延到线下,不少年轻人涌向能提供撕拉片拍摄服务的照相馆,只为体验一把这种复古的仪式感,拍一张属于自己的“绝版”照片。
然而,体验的代价不菲。在杭州、苏州、北京、上海等地,拍摄一张撕拉片的价格普遍在300元至600元不等,甚至更高。价格比去年翻了一倍,却依然挡不住年轻人的热情,于是,撕拉片也被戏称为“纸片茅台”。
绝版“纸黄金”,过期也疯狂
撕拉片,通俗讲就是一种老式的一次成像胶片。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拍摄后的“仪式感”:按下快门后,需要手动从相机里抽出一张带引条的相纸,等待显影片刻,然后小心翼翼地撕开,才能看到最终成像。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期待,被很多体验者形容为“开盲盒”。
这种摄影方式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宝丽来首推),曾是即时成像的代表。然而,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撕拉片的核心优势被覆盖,加上成本高、销量低,主要生产商宝丽来和富士分别在2008年和2016年彻底停产了撕拉片相机和相纸。
正是这“停产”二字,成了撕拉片价格飙升的关键推手。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所有撕拉片相纸都是库存或二手货,且几乎全部过了保质期(彩色2-3年,黑白3-5年)。物以稀为贵,停产前七八十元一盒(10张)的相纸,如今在二手平台(如闲鱼)上价格惊人。
根据过期年份不同,一盒富士FP-100C彩色撕拉片价格从1400元到3300元不等,平均单张成本高达140-330元,是停产前的20倍以上!过期时间越近,价格越贵。有店家透露,他们甚至需要从海外爱好者手中高价收购存货。
据投融界研究院了解,能拍摄撕拉片的相机(如宝丽来LandCamera系列、BigShot、富士FP系列等)也早已停产。随着撕拉片热度回升,这些相机的二手价格也明显上涨,拍摄成本叠加。
而且这些过期相纸性能不稳定,保存不当或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成像失败,拍摄撕拉片还要承担一定的损耗成本。
解析:爆火密码与商机洞察
撕拉片的突然翻红,绝非偶然。投融界研究院分析认为,这波热潮深刻反映了当下消费市场的几个关键趋势,并蕴含着独特的商机:
1.为“情绪价值”买单是核心驱动力:在快节奏、高度数字化的今天,年轻人渴望真实、有温度、有仪式感的体验。撕拉片从拍摄到等待显影再到亲手撕开的整个过程,充满了不可复制的仪式感和开“物理盲盒”的惊喜。一张无法复制、可能带有独特瑕疵(如拉丝)的实体照片,承载的情感价值和独特性远超海量的数码图片。
2.稀缺性+明星效应是强力催化剂:“绝版”、“停产”、“拍一张少一张”这些标签精准击中了收藏心理和“怕错过”心态。明星的示范效应则通过社交媒体被无限放大,迅速将小众爱好推向大众视野,形成潮流。
3.复古怀旧是持久的文化底色:CCD相机、黑胶唱片、港风穿搭…复古潮流从未退场。撕拉片作为摄影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自带的复古胶片质感和独特的成像风格,满足了年轻人对过去时光的想象和审美追求。
商机涌现,如何抓住这波热潮?
对于线下照相馆和创业者而言,撕拉片的爆火带来了明确的机遇,但也需理性应对。
打造极致体验是关键。既然消费者为情绪买单,照相馆就需要将“仪式感”做到极致。专业的摆拍引导、拍摄现场的环境布置和氛围营造、清晰讲解成像原理和风险,甚至记录下顾客“撕片”的惊喜瞬间,都能提升顾客的体验价值。投融界研究院认为:服务细节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让顾客觉得这400块花得值,在于过程体验而不仅是结果。
信息透明化与风险管理需注意,必须事先明确告知顾客相纸过期、存在废片风险,并清晰沟通费用和售后政策,提前建立信任才能减少纠纷。
谨慎管理库存与成本。相纸价格高企且波动大,盲目囤货风险极高。可采取预约制,或与稳定的二手货源建立联系。同时,维护好相机设备,降低故障率。
结语:热潮之下,理性长存
投融界研究院认为,撕拉片的爆火,是一场由情绪价值驱动、稀缺性背书、明星引领、社交媒体放大的复古消费现象。对于商家,这无疑是捕捉特定消费心理、提供高溢价特色服务的良机。
然而,热潮背后风险犹存:价格泡沫需警惕;过期相纸性能衰减,废片风险客观存在。消费者也应量力而行,理性消费。毕竟,真正的价值,在于拍照那一刻的参与和期待,而非仅仅是一张可能泛黄、带有红点,却独一无二的纸片。
参考资料
⑴《从70元卖到3000元,撕拉片为何火了?》
⑵《突然爆火!一张撕拉片被炒到400元 很多明星都在晒》
⑶《年轻人为何乐意为撕拉片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