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02 消费电子的市场之变、技术之变、竞争之变
服务热线:400-858-9000 咨询/投诉热线:18658148790
国内专业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
消费电子的市场之变、技术之变、竞争之变
蛇眼财经 ·

王凯旋

2022/01/13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蛇眼财经”(ID:sheyancaijing),作者:王凯旋,投融界经授权发布。

提起美国消费电子芯片,就一定绕不开AMD、英特尔和英伟达三巨头,三者的每一次新品发布,也都被看作是消费电子领域的全新风向标。北京时间1月5日,AMD、英特尔(INTEL)和英伟达(NVIDIA)在2022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下称“CES 2022”)上的发布会都已结束,三家均发布了不少新品,多条产品线涵盖了从桌面端到移动端、从CPU到GPU等不同定位的数十种产品。

相较于过去,这些最新发布的硬件在参数上有了各种提升,但在当下这个高性能计算的大周期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的是,消费级计算机市场发生的重要变革。

市场之变:数量和性能需求双增长

如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已经在数字化浪潮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5G和万物互联大趋势的逐步演进,消费级市场的变化愈加凸显,尤其是在需求端。

首先是用户需求在数量上的绝对增长。根据AMD提供数据显示,2021年个人PC的出货量达3.5亿部,同比增长30%,是十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同比增速最快为49%。

这种增长不光是由互联网用户数量决定的,而且是由愈加繁复纷杂的应用决定的。数字化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5G技术、万物互联、办公、游戏、云计算、影视制作、3D渲染、虚拟货币、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深度学习、大数据等,许多过去归属企业级的应用,现在大部分都只需在操作简单的高性能终端上——也就是个人PC上就可使用。

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功能逐渐完善复杂化的应用,正在倒逼用户加入“效率革命”。在这种浪潮下,不使用这些基于计算芯片的应用,就会在学习和工作效率上落后于人。随着中小企业对以PC为主的协同办公场景的加速升级,IDC预计,“到2025年,白领人数将从2000年的15%提升至40%”。

除此之外,因虚拟货币而出现的令人诟病的算力黑洞,显然也属于消费级计算机产品应用多样化的表现之一。

其次是用户需求在性能上的绝对增长。在CES 2022,NVIDIA同时发布RTX 3090Ti旗舰显卡和RTX 3050入门显卡,在商业上,一方面NVIDIA使用高性能显卡打造性能领先优势,另一方面使用低价格显卡应对AMD和INTEL的挑战。

从需求端来讲,这是由应用对算力的高要求决定的。随着软件应用对性能的要求水涨船高,硬件规格也越来越夸张。

2021年的RTX 3060与2016年相同定位的GTX 1060比较,除制程工艺的进步外,不仅新增了Tensor Core与RT Core,这两个用于光线追踪和DLSS的专属计算单元,还增加了180%的流处理器,单精度浮点性能提升189%。同理,从2018年开始涌现的对AMD锐龙系列处理器的追捧热潮,也是用户在绝对性能方面需求高涨的体现。

上述种种均表明,消费级计算机领域的需求增长还远未到尽头,人们对计算机的应用依旧有着很多还未实现的畅想。但目前看来,由于全球多个行业都出现需求增加、芯片紧缺的情况,AMD、INTEL和NVIDIA的产能还不能满足消费级市场的需求。

技术之变:软硬件技术的双重进步

伴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AMD、INTEL和NVIDIA这些长期处在研发一线的公司,在技术方面也发生着新变化。

面对用户需求在数量上的增长,消费级计算机公司倾向于以核心技术为基础,开发多条产品线,尽可能做到分解需求后满足需求。

在消费级计算机产业早期,由于市场处在摸索当中,用户还未适应计算的新形态,应用也没有被开发出来,所以企业都习惯于使用一种“通用型”产品满足所有需求,例如1977年IBM 5100和1984年Apple Macintosh,这些计算机没有“中杯、大杯和超大杯”之分,仅是对产品本身进行迭代。

现在计算机企业的多产品线战略,一是因为消费级用户的需求逐渐明朗,所需应用也大多清晰,这种情况下,“通用型”产品的性能不足或过剩都是浪费;二是因为在更进一步面向消费者的OEM厂商那里,他们承担了对芯片进行更细微产品区分的工作,减轻了A/I/N的压力。

面对用户需求在性能上的增长,消费级计算机公司倾向于一方面深入挖掘硬件潜力,另一方面通过软件层面的优化来获得性能提升。这种结果的出现不仅是因为硬件规格受限于企业战略和供应链的技术水平,而且是因为软件层面的实力表现越来越受重视。

在CES 2022中,AMD、INTEL和NVIDIA发布的数十种产品,几乎都是三四种核心技术的延伸。

AMD锐龙6000系列和INTEL第12代酷睿处理器的核心分别是Zen3+架构和Golden Cove+Gracemont混合架构,AMD Radeon 6000系列和NVIDIA RTX 30XX系列GPU的核心分别是RDNA2架构和Ampere架构,这些核心技术往往较为稳定,但小幅的升级迭代和不同方向的调校则伴随整个产品周期。

而在软件层面的优化上,以强化显卡游戏能力为例,AMD有RSR(超级分辨率),无需游戏开发者支持,就可通过 Radeon 驱动程序独立工作;INTEL有XeSS(分辨率超采样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来合成接近原生高分辨率渲染质量的图像,将首发在自家ARC显卡中;NVIDIA有DLSS(深度学习超级采样),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强大功能提高帧率。

当然,随着AMD的异军突起,其在CPU和GPU两方面的强劲实力,不啻于向市场中投放“催化剂”,刺激INTEL和NVIDIA加速产品迭代,共同缔造了近年来活跃的消费电子市场。

消费电子的市场之变、技术之变、竞争之变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竞争之变:消费电子边界持续扩张

同时,发生在AMD、INTEL和NVIDIA之间参数、性能和价格比较背后的,是消费级领域的竞争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要意识到的是消费级领域内生性地成长了,在如此内涵下,其涵盖的范围在明显扩大。过去消费级计算机狭义的指代那些承担办公、影音和游戏功能的个人PC,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应用,从过去企业级的地位下降到了消费级,于是中、小企业甚至个人都不再需要定制服务器级硬件,性能越来越强的消费级硬件就能够满足大多需求。

于是,AMD、INTEL和NVIDIA在消费级领域的竞争持续扩大:“消费级”概念中的需求扩大,“企业级”概念中的需求下移,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融合。在这种趋势下,AMD、INTEL和NVIDIA一方面在技术发展上追求软硬件极致的性能,另一方面在企业经营上深入探索多个领域——不止于个人PC,甚至包括了从汽车到智能驾驶、从3D创作到元宇宙等多个方面。

不同公司虽然出产相同功能的产品,但具体深耕的细分领域却有所不同。在CES 2022上,除开硬件,INTEL讨论起自动驾驶汽车平台和基于Win11的“万物互联”;NVIDIA更多地谈论了游戏、虚拟世界、3D创作和自动驾驶——延展开来后是几乎看不到边界的需求量和应用场景——这也是消费级领域扩大的另一特点:应用平台化。

另一方面,在这种庞大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一种争做全能型企业的趋势愈演愈烈。在竞争愈加激烈、技术研发愈加困难的情况下,企业倾向于加强对产业链的把控力,从硬件到软件,从CPU到GPU,从设计到生产,成为全能型企业。

以此视角重新审视红绿蓝三家厂商之间的竞争,会发现NVIDIA是步伐最快的一个,触手广布,目前已经是市值7000亿的庞然大物;INTEL最全面,IDM模式使其在设计、制造等环节协同优化,有助于充分发掘技术潜力;AMD虽然势头猛烈,但毕竟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所以能否保持技术和性能优势是其发展之关键。

消费电子迎来了高性能计算时代

毫无疑问,消费级计算机市场的嬗变是高性能计算时代背景下的一隅,关于高性能计算,黄仁勋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谁将率先使用计算机来为行业掀起革命性变革。”

高性能计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行业高性能计算革命的开端。多个行业已经从高性能计算中受益丰富,其应用也从航天、军事、科研等普通人感知较远的领域,走向了金融、教育、城市管理、网络游戏、动画制作等行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性能计算在消费级领域的扩张似乎也顺理成章。同时,这种应用范围的扩大化,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对算力——即消费级硬件的需求,也催生出另一种集中性的趋势:只要算力足够,人类的虚拟部分就能统一起来。例如元宇宙,此前NVIDIA进军该领域,宣布与百度共建“AI宇宙”,成为“希壤”的首个合作伙伴,显然是时机已经成熟。

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级与消费级的关系可能远比普通人想象的更加紧密,尤其是AMD、INTEL和NVIDIA站在企业级和消费级市场的边界上,正在引领时代的发展。

总的来看,对未来风向的把握,对行业的思考,致使不同企业走向了不同方向。数字化浪潮带来了高性能计算,我们身处时代中间,无论是否感知强烈,都无可逃脱。

消费电子 数字化 电子设备
评论
还可输入300个字
400-858-9000
免费服务热线
kefu@trjcn.com
邮箱
09:00--20:00
服务时间
18658148790
投诉电话
投融界App下载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浙江投融界科技有限公司(www.trjcn.com) 版权所有 | ICP经营许可证:浙B2-20190547 | 浙ICP备10204252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0759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西溪路698号15号楼509室
浙江投融界科技有限公司trjcn.com版权所有 | 用户协议 | 隐私条款 | 用户权限
应用版本:V2.7.8 | 更新日期:2022-01-21
 安全联盟
在线客服
手机APP
微信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