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那么,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01 碳中和概念的首次提出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碳中和的概念被首次提出。12月24日,中国第一家从事碳中和基础研究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城市碳中和水平是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核心指标。那么,如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呢?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这次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今后5年的工作谋划了清晰的“施工图”。
02 新能源汽车群雄逐鹿
3月29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主持召开部务会,研究交通运输碳达峰工作。会议强调,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是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了积极力量。
无论是明面上节能减排、响应碳中和的环保要求,还是实质上摆脱化石能源进口的战略考虑,用太阳能、风能、核电等清洁能源支撑的电动汽车代替燃油车已经是欧盟、日本、中国等石油消费大国摆上议事日程的大事。
2020年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分水岭。实现产销破万的造车公司们,蔚来、理想、小鹏、威马等,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挺过了疫情后的至暗时刻,而产销一般或仍未造出量产车的企业们正面临被淘汰,博郡、赛麟、拜腾、长江等接连宣布停运或放弃造车。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同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阶段性规划,要求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汽车总销售量的20%,2035年左右,纯电动汽车成为主力销售车辆,公共出行全面电动化。
就在3月30日,小米集团在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雷军计划,未来十年小米将投入100亿美元进行造车,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这位国产手机巨头也加入了新造车行列。
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传统车企纷纷转型电动车领域,大众成为最积极响应的一家,预计到2026年,不再推出新一代燃油车产品。而宝马、戴姆勒、通用、福特等一些跨国车企,也都或主动或无奈地推出自己的转型计划。
尽管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仍然只是传统汽车销量的零头,但不得不承认,新能源汽车确实是未来出行的趋势。
03 面对能源转型,企业该如何应对?
自去年习主席提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以来,零碳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构成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碳中和承诺给我国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实现降低自身碳排放,企业首先要思考碳都排在哪里了,做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另一方面,零碳经济还蕴藏了巨大的机遇,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新的出路。如制造业企业,需要开始考虑降低污染生产的同时是否使用新的低碳型材料、创新的业务模式?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碳中和的工作不止局限于企业自身,也在通过发挥自身对供应链、行业和用户的影响力,撬动更多力量,在更大维度上推动应对气候变化。
腾讯研究院表明,互联网企业可以向行业开放自身的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和解决方案,助力交通、制造、建筑等各个行业节能减排;可以积极建设绿色金融能力,通过可持续发展基金等方式投资氢能、氨燃料等创新技术,推动高新技术发展落地;还能发挥影响力,帮助供应商和价值链伙伴改变运营方式,走向碳中和;通过产品的触达能力,帮助用户和消费者提高碳中和意识,建立碳普惠平台,个人碳账户等,推动碳中和。
提到新能源,就不得不提到我们颇具国际竞争力的风电、光伏产业,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备受社会认可、减碳表现优异的绿色能源科技企业。
2021年是碳中和元年。如果说前三十年是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时代,那么后三十年将是低碳化时代。由此可见,碳中和不是一项短期工作,而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国家、企业、个人的共同参与。